FC Navigation Console

云门杂谈

姓名与称呼



  古人比现在讲究,除了有一个名还有字和号。现在简化了,一般也有两个名:
小名和大名。现在虽时兴取一个洋名,可人数毕竟有限。再能有一个笔名或艺名的
,则非等闲之辈,可谓凤毛麟角。至于绰号,也要有点特色。所以一般人也就一个
小名一个大名。小名,又称奶名或乳名。不管是奶是乳是小,顾名思义,都是在吃
奶穿开裆裤时用的。适用范围也仅限于家人和亲朋好友。所以取小名往往不用深思
熟虑,拣一个顺口的,什么铜蛋铁蛋狗儿猫儿都行,反正长大上学了以后则改用大
名(或称学名),小名也就成了父母家人的专用。等您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也变成
铁蛋他爹或他妈,您的父母也不好意思直呼小名,小名也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从
此大名则成了您的符号。

  大名往往两个字,其中一个字表示辈分,是本家同辈的名字中都有该字,在家
族中处在那个层次,一目了然。表示辈分的字,甚至该字在名中的位置也是家谱中
规定好了的,或紧随姓后,或放在最后,没有选择余地。这样也只有一个字可供选
择。有时还要考虑到兄弟们的几个名要有一定联系,所以往往比较费神。又因为大
名要跟随一辈子,多在正式场合用,于是取大名就比较讲究了,有时还得请高师指
点。现在也不管家谱辈分了,一字还是两个字也没关系。往响亮处取就行。

  可实际上我们的大名用的还真不多。咱们中国人尊老爱幼,于是在家里长幼辈
分儿分明,不能含糊。小时候呼奶名,随着年龄渐长,地位也随之变化,或哥哥姐
姐,或叔叔姑妈,或舅舅姨妈等等,年龄辈分比你小者,都不好直呼您的名字。有
了小孩则变成爸爸妈妈。等熬到爷爷奶奶的份上,若儿孙辈直呼其名,不把您当场
气昏,也要气得脸色发紫。在家里每个人相对于他人都有一个角色,你并不是你,
他也不是他,是家庭这张网中的一个节。

  没法统计夫妻之间关了门之后相互如何称呼,在公开场合倒是夫妻之间相互叫
名字者比较多。可我们中国人不大善于在人前人后叫得过于亲热,别说什么Darling
和SWEETHEART之类令人倒牙的洋称呼,就是单叫名字者也不太多。如果名为双字者
还好,要是单字,还是连名带姓一起叫的好,虽然麻烦,可免得旁人头皮发麻。

  中国人注重家庭,一个家族的LOGO也就是姓氏。所以才有“张三李四”之类的
称呼。强调的是家庭、是张家之后李家之子,不是个人,这叫个人主义要不得。故
而姓往往比名重要。在单位或公众场合,姓比名用得多,虽然同姓者多于同名者,
也易于混淆,但姓多有一字,用起来简单又好记。如果您姓张则被称为“小张”,
姓王自然为“小王”。年长后则将小改为老,被称为“老张”或“老王”。总之视
年龄老少,在姓前分别冠以老或小就行。所以我们在相互介绍时多只介绍姓。在握
手时,就能视对方脸上皱纹多寡来决定在姓名前加老或小,简单,迅速又实用。记
得在早期的英文教材中,为了体现中国特色,也常出现“小张、小王”这类称呼。
当然汉字变成了汉语拼音,发音时也要不管声调,一律念得变调,听起来就有点洋
味了。要是“老王”还好,如果是年青的“小王”(XIAO WANG),可就难为了来华
教英语的洋教员了。英语中很少有“X”在前面的单词,他们又多为非专业教书先
生,属边打工边游览我们祖国大好河山者,自然读得怪怪的。

  我们的名字只是在如修家谱、读书识字、金榜题名时非用不可。而这些都是男
人们的事,女人轮不到。所以名字也就不用取了。在娘家是大丫头,出嫁了是某某
氏、儿媳妇、孩他娘、嫂子、婶子,依不同的参照人在变化着角色和称呼。弄的连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要一个固定下来的名字有何用?当然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
了。现在我们要靠半边天在国际上给我们拿奖牌争名誉。如果还叫某某氏,当宣布
获奖者名单时,若洋人按名在先姓在后的洋规矩来理解,还以为我们国家的女同胞
全都姓SHI呢!

  西洋人也挺重视姓的。要不信就看看他们发表的论文署名,在多数情况下只有
姓用全拼,名用第一个字母来代替。可是亲朋好友邻居同事,不分男女不管老幼,
一律称呼名字,强调个人。一个好处就是,嫁出去的女儿虽随了夫姓,娘家天天叫
的名字仍保持原样。我们的名字,两个字的组合很多,还有点回旋余地。可英语中
的名字本来就不多,有些名又特受人爱,也难怪一家公司会有几个JOHN,就象我们
一个单位有许多个老张老李一样。一些西方家庭也特钟爱一些名字,父子或祖孙同
名者特多。好在儿子十八岁就搬出去住,省掉了许多麻烦。同名父子名不见经传也
就算了,如果象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父子那样出名,为了避免儿冠爷戴,也
就只好加上SENIOR和JUNIOR来区分了。

  初来英语社会,若有一个英文名字会省很多事。同学同事叫起来方便。如遇到
如我等坐不更名站不改姓的老顽固。要教洋人个个读得字正腔圆还真难。象鄙人的
名,就常常被人叫成JINGWAN,将JINGYUAN中的YU简化成了W,听起来象景万。就只
好自己忍着点儿,渐渐就知道自己叫什么了。许多取洋名者,喜欢将英文名的第一
个字母取成与自己名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简写起来方便。还有人将英文
名作为FIRST NAME,汉语名拼音作SECOND NAME,于是就出现了许多L.L.LI,W.W.
XU之类的名字。有一位先生的洋名和两个字土名的第一个字母全为J,简化了就成
了“TRIPLE J”。

  在中国,如果您在单位里混上个一官半职,那您就不再是您了,而变成了“某
某长”,“某某书记”或“某某主任”,名也就随之不重要了。如果能爬到至尊之
位,全中国独一无二,如主席、总书记,总理,人人皆知,连姓都不用挂。如果为
皇帝,则真是“名”同虚设。皇帝名字不但不能称呼,连与名相同的字都要避讳。
否则会遭杀头之祸。在写文章时用到该字,要装作汉字中没有此字,想办法绕开,
以锻炼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力。皇上只有一个,可称呼皇上的专有名词特多,什么“
万岁”、“陛下”、“圣上”的一大堆,就是名不能叫。就连皇上身边不公不母的
太监,也要称为“公公”。如果您不幸没混上个官,快六十了还当工人,那您就是
老师傅。

  再有就是一些特定职业,不论男女老幼,一律以职业相称。如教师,我们过去
称先生,现在叫老师。在先生或老师前加上姓就行了。如果一时想不起眼前的那位
教员姓什么,也不要急,只要叫一声老师就行了。如果是导演,则称呼“某导”,
非常简短,节约了许多拍戏时间。其实还很贴切,因为象张艺谋那样即导又演的毕
竟不多,导演一般只导不演。象医生,编辑,也一样,职业比姓什么叫什么更重要
。其实洋人也有以职业来相称的,不过只限于一些特受人尊敬的职业。如医生,教
授。当然国王女王更受人尊敬,要称YOUR MAJESTY。

  如果在马路上同陌生人问路,不可能先问了姓名再称呼。见到男的只管叫先生
,见到少女叫小姐,见到年纪大点的妇女叫太太。现在简化了,在中国大陆,太太
一词虽在恢复使用,但普及面还不广。三四十岁的孩儿他妈冲小姐叫,保你不出错
。不过这小姐先生也是近几年随着自由商品经济才恢复过来的,哪里自由商业气氛
浓,小姐先生就多。在文化大革命时,一切政治挂帅,自由经济如资本主义尾巴,
自然小姐先生也就随着被“革”掉了。剩下的要么同志,要么敌人,泾渭分明。牛
鬼蛇神都关进了牛棚猪圈,能在大街上闲逛者就只有同志了。大街上碰到自然叫一
声同志,以免被人视为异己。不过现在港台之风渐渐北进,同志一词另作它用了,
在党内可大用,在街上还是不用为好。到各地出差,您会发觉各地还保留有许多地
方特色。在向生人问路时,有些地方见到女的叫大姐,见到男的叫大哥或师傅,不
一而足。

  如果是自称,叫法也很丰富。为了表示谦虚,皇上自称“寡人”,臣子则自称
“小人”,“卑职”,臣民则自称“鄙人”“愚兄(弟)”。两人吵架为了占上风,
男的则自称“老子”如何如何,女人则“老娘”何如何如。还是四川人最有特色,
称“格老子”,再配上手势(右手四指紧握,拇指向自己),用川音讲起来,呵!那
气派。

(一九九八年十月)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