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童年游戏
【小序】 我们的童年虽然不象现在的小孩那样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也 没有漂亮的玩具和电子游戏机。但我觉得我们的童年也是很幸福的, 这得归功于那些多彩多姿的童年游戏。这些游戏往往不用花钱,但很 有趣。 那时因为我们没有为那么多的功课而挑灯夜战,也不用牺牲掉节 假日去恶补弹琴绘画之类的“爱好”。于是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和游 戏。 男孩女孩对游戏各有所“爱”,女孩子玩的东西多数是跳绳,踢 沙包,踢毽子之类的需要技巧的玩艺儿。那时几乎每个女孩子都会来 一手,所以她们的书包或口袋里面往往不是有毽子就是有沙包,到了 下课时间短短的十分钟内,也要掏出来玩上一把。弄得校园里面热气 腾腾的。现在的女孩子可能最想要得是零食和化妆品,就是想玩这些 动力气的玩艺,也要担心汗水把脸上的粉黛冲出一道道沟壑。 男孩天性就爱玩,玩的花样自然更多。男孩子玩的东西往往不但 要有点技巧,还要动脑筋或用些力气才能玩得好,必要的时候还要带 些恶作剧。这些玩儿要自己动手制作,锻练了身体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可惜这些游戏会玩的已经过了年龄,现在的小孩子则着迷于不耗 体力只动脑子的电脑游戏,于是这些古老的游戏正在消失当中。 【“四顶”“五顶”】 喜欢安静的男孩子喜欢玩一种叫“四顶”的棋,这玩意儿几乎不 受任何设备和地点的限制。如果想下一盘,只要找个对手寻个地方猫 下来,在桌上或地上用粉笔画一个组成的格子“棋盘”,样子象围棋 的,但只有四横四竖的八条线组成。然后,每人找四个“棋子”就可 动手。棋子可以是小石头,小粉笔头,小木棍等,总之只要两人的 “棋子”有别能辨就行。 开战之初,每人的棋子摆在各自眼前边界的四个交点上,“棋子” 只能在格子线的交点上走,每人每次只能走一格。如果一人的两个子 正好与对方的一个子在一条线上,且中间没有空格,则这两个子就吃 掉对方的一个子。很象围棋的五子棋,但这里只是二吃一,比五子棋 简单得多。最后谁的子先被吃到仅剩一子,谁就输。这个二吃一,可 能就是所谓的“顶”,因为纵横各有四条线组成的格子,所以叫“四 顶”。 “四顶”这玩意儿是小儿科,往往是小小孩玩的。如果稍微大一 点就下“五顶”,故名思义,就是有纵横五条线组成的棋盘,棋子也 各有五个。因为五顶比四顶多了一个棋子,二吃一的概率大增,玩起 来太快,也就没劲,于是规定三吃一:即三个连在一起的棋子吃掉一 个与此连成一线的对方一个棋子。五顶因为多了一个棋子,也还多了 一个花样,就是可以一吃三:即一个棋子可移到已经排在一起的三个 棋子的头上,将三个棋子吃掉。注意这“一吃三”和“三吃一”是由 摆棋的先后顺序而定,区别仅前者是对方三个棋子先摆成一条线。别 看这小小棋术,竟然也变化多端,当年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无数。 【抽陀螺】 这下“四顶”“五顶”之类的静玩意儿,往往是热天偷瓜摸枣之 后的解乏消汉的消谴。到了冬天除了在火炉边,这玩意儿是万万玩不 得的,否择手脚就要冻僵。于是就要有活动量大的东西,比如抽陀螺, 就要有点技巧和力气。 陀螺实际上是一种木旋的小东西,样子象个漏斗的上半部分,一 段直筒加下面的锥体。这东西我们往往都是自己做。截一段直径四五 厘米长七八厘米的木段,从中间的地方下手,用小刀把一侧销成锥体 就成。在锥体的顶点,最好打上一个钢珠,那么转起来阻力小。在上 面的直端沿周向要切出一个槽,方便缠绳启动陀螺。讲究的在上方的 截面上沿径向点上颜色,转起来可形成一层层的同心色环。别看这东 西听起来容易,但没有点毅力和小技巧还不行。做出来要漂亮匀称才 行。总之,小小玩艺儿,做出来象艺术品而且要实用。对我们小小的 年纪是个动手能力和审美观等多方面的自我培养。 陀螺做成了,还需要有一个鞭子,实际上就是一条小木棍上拴一 条细绳。在开始的时侯,将鞭子上的细绳缠在上面直段的凹槽上,然 后一起放到地上,陀螺的小头朝下鞭子一抽,借着初始的动量,陀螺 就站起来旋转。这个时侯只要小心抽打,不断的给动量就可连续旋转 了。 抽陀螺的技巧在于启动和控制方向,因为在抽打的时侯,不但给 了陀螺一个旋转力矩,还给了一个垂直于表面的正向力,使得陀螺向 抽打的方向飘移。所以往往一边打一边跟着跑,运动量相当大,就是 在冬天,也往往汗流浃背。 抽陀螺要在平地上。在冰上最好,冰面不但滑而且平。所以我们 常常跑到结冰的水面上去抽陀螺。但山东的天气不会冷到冰冻很厚。 有时我们跑到一些不能承受我们重量的地方,往往在冰上踩出裂纹和 窟隆,好在我们不敢到水深的地方,没有危险,但弄得鞋裤湿透是常 有的事情。遇到这个时侯,只有忍着寒冷,疵牙裂嘴的跑回家去换洗。 【打铒--土棒球】 “铒”(读作er)是我根据山东话发音借的一个字,至于有没有学 名就不知道了。这是一项在山东青州一代才有的运动,其他地方有没 有还没有听说过。 铒实际上就是用一段两三厘米直径十来厘米长的一段木棍两头销 尖而称的一个小器物,中坚一段,仍然是没有削过的直段,放到地上 两个尖头不触地,翘在那里才行。另外一项工具就是一段三十厘米直 径,长四五十厘米的木棒。作铒和棒的原料最好是蜡条。蜡条是一种 灌木,其枝为条形,长而匀称,几乎没有分岔儿,故而没有木结。木 色微黄,质坚硬而赋有弹性,故常用作编筐的材料。可这种树条往往 比较细,往往从数百条中才能选出一条粗者,择其下部粗壮段作铒棒。 打铒要有一块开阔地,如操场般平整最好。先在地上画一个打圆 圈算作门,在圆圈的前面半米许再画一条直线,线后面就是铒的出发 点。将铒垂直放到线后的地上,用木棍对着翘着的前头轻击一下,铒 就飞到空中,然后要眼快手疾,不等其落下就在空中给它在水平方向 又是重重的一击,铒就飞出去老远,越远则越好。 打铒是个集体活动,最好一群孩子,分成两拨,轮流作庄。开始 往往每组人马选出一个代表,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坐庄。庄 家打铒,另外一家要把打出去的铒找到,并用力向着圆圈(门)掷回来。 饵飞出去的方向要在预先规定好的前面一个扇形面内,处了界则换庄。 在庄家打出去以后,可以根据目测自己报出距离,比如十丈(实际上 就是自己的十个脚长),如果对方怀疑,则要用脚来量,如果实际距 离不够自己报的数字,则一分不得。要得少了,自己倒霉。庄家叫出 了,可以翻悔一次,但必需在对方没有提出异议之前,高声叫一声 “cier"(读来如普通话里的“词儿”),然后重新喊距离。另外一方 送回来的时侯,庄要站在线后圈前守门,可用木棒向着飞回的铒在空 中作拦截,如果再打出去,可以重新要分。如果铒送回了圈内,则换 庄。数个回合下来,最后距离之和最长的一方为胜。 打铒是个力气活儿,秋冬最佳,那时场院里粮谷不存,宽阔而平 整,是个好去处。由于双方打铒送铒几乎不停,即时在冬天,打到最 后也会脱去棉衣,可以看到身上脸上呼呼的冒热气。打铒除了要有体 力,如其他球类运动一样,还训练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有次在电视上看到棒球赛,突然觉得打铒如打棒球一般。区别是 棒球是别人送过来的,棒球棍也不是圆的木棍。虽然打铒打法同棒球 不同,其规则也没有那么复杂,但这是不是棒球的原始打法也未可知。 中国古代认为这些玩术不是正业,在典籍中记载不多。比如古代高尔 夫球在中国古代就很流行,可典籍记载不多,以至于在中国失传,而 在西方渐盛。后来,从朝鲜贵族学汉语的教科书中找到了一些有图有 文字的确凿证据,才知道这高尔夫球源自中国。而棒球说不定也是咱 们中国人的发明,铒就是一个活证。如果历史学家再好好的翻翻我们 的古书堆,说不定也能找到一些文字凭据出来。 【轮花】 轮花实际上是一种土焰火。作轮花的东西需要木炭、生铁片、铁 笼和绳子。 木炭可以自己烧,破碎成蚕豆大小。而生铁用破铁锅片,也砸得 差不多大,然后混在一起,填到铁笼子里。铁笼子往往用破暖瓶铁壳 代替。那样木炭要比暖瓶铁壳上的花生孔略大才行,否择就会漏出。 然后在暖瓶铁壳的把手上,拴上两米来长的绳子就一切就绪了。 然后等一个月黑之晚,提着这轮花到夜晚空地上。把木炭点燃吹 旺,然后一名体壮如牛的大孩子提着绳子的另一端,将铁壳在头顶上 轮起来。其他人则躲的远远的,荫蔽起来盯着轮起的燃烧的铁壳。不 一会儿,风助火势,木炭烧得发白,火从铁壳的孔隙里窜出,铁壳变 成了火球,在空中呼呼作响。再等一会儿,生铁片融化,从铁壳的孔 里甩出来,在黑色的夜空中在空中形成一个向外放射的火环,甚为壮 观,故称轮花。虽然美丽的时刻因受到暖瓶壳的容量限止只持续一会 儿,但对当时来说,也是少见的美丽了。 这轮花比较危险,如果在里面轮的小伙子不慎,会引火烧身。外 面看得人离得不远,或躲避不好,也会被飞出来的灼热铁片撞上而受 伤。所以,玩这玩意儿,大人往往不会允许。只有偷偷摸摸的如作贼 般的在底下秘密准备,冒着被伤和被揍的危险就是为了这顺时的美丽。 玩轮花一般在清明时节,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晚上温度适宜。 (2000年6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