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 文明给人类自己规定了许多约束,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吃有吃相就是一些基本的约束法则。然尔,这些法则在中外贫贱之间 却是不同。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两种文化当中的人,更是增加了负担。 对于吃相,常被认为是修养的标志。对于贵族和平民,吃饭的礼 仪却大不相同。一个平民女子,嫁入贵门,不喜欢的公婆会首先在吃 相上翻白眼儿。东西方在吃相上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还是有些不同。 用一种文化来评判另一种文化,似乎就很难用是否有修养来衡量。看 到有些中文杂志上,有许多教别人如何使用用刀叉的文章。实际上, 这都是细枝末节。就象洋人不会用筷子,你绝对可以原谅他们。但有 些大忌却不能不注意。 在中餐馆的餐桌上,除了油盐酱醋的佐料,往往还有一个牙签筒。 供客人在饭后剔牙用。有人在饭桌上就动手。注意一些的人还一手捂 着嘴,另一只手剔牙。不注意的,干脆呲牙咧嘴的就开始了。至于从 牙缝里剔下来的肉末的走向,就更不要提了。西方人食肉比我们多, 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他们为什么就不用牙签。 西方人吃饭忌讳出声,而我们吃饭,极少有不出声音的。这绝不 是我们故意推崇吃饭吱吱喽喽,我们的父母也是让小孩子吃饭时声音 要小些,但因为我们吃饭用筷子往嘴里扒饭,有时不借助于嘴上的风 力,那散开的大米小米还真是比较难以送到,用嘴一吸,难免不出声。 如果家里规矩不大,渐渐的,小孩子就很难改掉吃饭出声的习惯,于 是社会也就渐渐的容忍了。 最极端的是喝汤吃粥吃面,有时不出声就不能痛快淋漓。北方人 冬天喜欢大碗吃粥,要得是那股子热乎劲。吃粥时,双手捧碗,嘴凑 到碗沿上,呼啦呼啦的一阵乱响之后,整个身体都会热透。如果等到 粥凉透了用勺子慢慢地送到嘴里,就少了许多享受。吃汤面更是如此, 不但少不了吱吱喽喽,还要不顾的吃相才痛快。 记得有一年冬天乘火车从西安到济南,车挤得针插不进,去餐厅 想都不敢想。到了济南刚出站就听到喊:“方格(读guo)热的热面条”, 哥几个那时冻得嘴都张不开了,只使了个眼色就意会了,大家直奔那 面摊。每人立马要了一碗,为的就是我那十几个小时不见热物的空洞 的胃。挤在各色人群里,站在零下几度的寒风里,左手托着碗汤面, 右手执一粗糙竹筷,一阵乱响之后汤面全无。现在已经忘了面条的味 道,但依然记得浑身上下那股子热乎劲儿,很是痛快。如果学西人那 样,把面缠起来慢慢送到嘴里,那么不等面吃完,人就成了冰棍了。 好在我们的饭店里面的说话声此起彼伏,往往把这些声音给压下 去,我们也就不太会注意。而西人喝汤往往用勺子舀了,一起送到嘴 里,吃肉用叉子送,面包就是使劲咬一口也没有多少动静。 入了他们的乡,就要随他们的俗。然尔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些而 崇洋媚外,认为洋人吃饭都比咱们吃相好。他们也有他们的毛病。印 度阿拉伯人吃饭,就不用刀也不用叉,而是直接用手抓,还号称手抓 饭,好像这饭烧来就是为了手抓的似的。西方人吃饭的时侯也有毛病。 他们急了眼喜欢直接动手,专门有一种所谓的“Finger Food",就是 手拿了就吃。中国人无论多穷,吃饭要用筷子,除了极少的食品,用 手抓是绝不能容忍的。让我们更不习惯的是,西人吃完了还要用舌头 添手指,让人老是想起一些动物来。 (2000年8月7日) |